索引号: 640000/2021-00290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责任部门: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成文时间: 2021-09-03

标题: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1-09-23

发文字号: 宁政办发〔2021〕53号

有效性: 有效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发〔2021〕5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93

(此件公开发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全区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发展势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比,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三二一的转变,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宁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效。

经济贡献稳步提升。服务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4%,贡献率达到48.6%,注册登记服务业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80%,完成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43.1%,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约46%。服务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繁荣市场、创造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会展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3.8%,率先实现进农村省域全覆盖;科技服务、金融业、信息服务等占全区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0%左右。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水平逐年提升,获批建设全国“互联网 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城乡供水”“数字供销等示范区。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培育形成了16个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旅游、特色商贸、健康养老等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完成投资450亿元,入驻市场主体3000余家,吸纳社会就业近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20亿元。

开放服务持续推进。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平台,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相继获批。宁夏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银川综合保税区保税服务日趋丰富,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银川公铁物流园海关监管区挂牌运营。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用,河东国际机场跨入千万量级大型机场行列。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区肩负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服务业作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化发展,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消费蓬勃兴起。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面临冲击。

从国内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国内供需适配性持续提高,产业形态变迁、人口结构变化、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均对服务业发展质量带来了全新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服务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从我区看,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产业链持续拓展延伸和供应链水平不断提高,将为服务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同时,我区服务业还存在着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发展不足;知识密集或创新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支撑作用不够,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着力解决。

综合判断,我区服务业仍处在加快发展、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适应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区情实际,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增强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需求侧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城融合,增容扩量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效提升,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扩大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着力增强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推进服务付费可得、价格合理、优质安全。加强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力度,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场主导、质效优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加强培育服务品牌,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打造以标准、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快数字赋能发展,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培育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彰显特色,重点突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形成结构优化、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引导城市核心区发展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促进高端服务业能级提升。依托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性载体和平台,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三)主要目标。

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地位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特征更加明显,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生活性服务业趋向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服务供给和消费需求适配性持续提高。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服务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达到45%,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达到50%以上。规模及限额以上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年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00个左右,经营状况持续改善,营业收入增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带集聚、一高引领、五区联动、多点支撑的服务业布局基本形成,各类服务业集聚载体蓬勃发展,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特色进一步显现,辐射和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到2025年,新培育建设10个—15个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

“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目标主要指标

序号

单位

2020年

2025年

1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

3.9

>6.5

2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4

>53

3

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

%

48.6

>50

4

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50

52

5

服务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

%

43

45

6

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

%

45*

50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尊龙体育官网

按照“产城同步、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区域分工,引导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区域均衡发展,构建“一带集聚、一高引领、五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带。

充分发挥沿黄地区要素密集、资源富集、人口聚集的优势,融合集成生态、经济、创新、文化、服务等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消费集聚、绿色引领的“现代商贸带”,循环畅通、货畅其流的“高效物流带”,文旅融合、特色彰显的“文化旅游带”,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带。

(二)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

发挥银川市首府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围绕高质量发展、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进一步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等核心功能,大力发展中高端消费服务、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生命健康、会展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打造全区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和黄河几字弯宜居宜业区域中心城市。

(三)加快建设区域服务经济中心。

突出地方优势,建设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和宁东基地等区域服务经济中心,强化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节点性枢纽。

石嘴山市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培育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与先进制造、高效农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城市、区域性大宗物流枢纽中心、西北地区特色鲜明的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吴忠市依托“吃在吴忠”品牌优势,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展演”等多种消费业态融合发展,推动特色餐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向高品质多样化提升,推动电子商务、会展服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产城融合发展和生态宜居示范城市。

固原市突出生态园林和文化旅游城市定位,构建“五美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与黄河生态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全面提升宁夏副中心城市品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打造西北生态休闲避暑旅游度假区和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覆盖宁南及毗邻地区的消费中心城市。

中卫市突出“沙漠水城、休闲中卫”的城市特色,依托区位优势、旅游资源和“中国枸杞之乡”等优势,重点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着力发展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打造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城市。

宁东基地围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优势凸显、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平台,建成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中心、能源化工科技服务先行区和现代工业物流集聚区。

(四)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支点。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功能特色,围绕支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及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培育壮大一批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业态多样化、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功能区、集聚区、特色小城镇和服务平台,形成服务业发展新支点。

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体验式消费等新兴服务业载体,提高城市服务经济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及城市综合体,完善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文化品质和服务品质。加快老城区转型升级,结合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支持利用存量房产和工业用地转型发展服务业,焕发老城区发展活力。

提升县域服务发展水平。加快补齐县城服务业发展短板,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重点发展商贸、乡村旅游、物流、电子商务等,建设一批集餐饮、商贸、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依托重点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培育一批以商贸农贸集散、特色餐饮、乡村文化旅游为内核的特色集聚区,更好发挥小城镇衔接城乡、联动工农作用。

促进开发区生产与服务配套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集成服务功能,建设智慧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促进开发区产业体系升级、基础能力再造、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发展开发区周边健康医疗、商贸物流、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

提升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重点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集聚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示范复制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建立科学合理的集聚区考核管理体系,引导集聚区围绕产业链培育创新链,立足创新链打造价值链,强化集聚区功能配套,增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质量载体和产业竞争高地。

3-1  服务业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图

(一)增容扩量生产性服务业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现代金融业。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金融中心,健全证券、期货、基金、保险、股权交易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科技运营水平,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合作与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做大信易贷”“宁科贷”“科技担保贷规模。创新金融保险衍生工具,培育发展若干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10家—15家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展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30%以上。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打造以大数据分析、信用评级、线上线下结合为核心的“金融 ”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促进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规范创新发展,建成融资服务和金融风险监测平台,精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8.2%以上。

2.现代物流业。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多式联运、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城乡物流配送等,推动物流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一体化提升改造,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全区、联通国内国际的物流网络。推动银川市公铁物流、空港物流、石嘴山市保税物流、中卫市公铁物流、吴忠市商贸物流、固原市冷链物流等集聚区建设,推进银川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支持专业市场、物流园区、货运场站、产地集配中心等重要物流节点改造;大力推进国际物流和大宗货物公转铁,鼓励集装箱运输。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打造1个—2个供应链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采购、仓储、配送、信息和金融服务等供应链集成服务,提高生产、流通资源的配置效率。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田头市场仓储保鲜设施,支持各地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智慧物流园区、数字仓库建设,推广智慧物流组织模式创新,推动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构建数字驱动、协同共享的智慧物流生态。鼓励引导物流包装绿色转型,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共用设施设备,加快推进物流企业节能减排。到2025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3.科技服务业。

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整合和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载体,开展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创新创业活动。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技术转移网络,鼓励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科技成果孵化载体和展示交易平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通用性或行业性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平台,提供成果转移转化、技术集成、工程化开发、中试生产线等服务。组建宁夏技术转移研究院,培育一批人才智力密集、服务专业规范、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技中介示范机构。引导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宁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支持有条件的科技服务机构创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立健全技术经理人制度,将技术经理人纳入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到2025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79%,“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7%。

4.电子商务。

加快建设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海外仓、海外展示中心等海外分销体系。推进示范效应明显、产业辐射带动强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改造15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成10个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基地),打造10个以上县域农产品电商公共品牌,持续推动农产品上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促进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基本实现快递村村通。鼓励优势特色产业领军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推广营销、品牌培育等电商全渠道供应链。引导电商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增强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培育壮大特色电商主体,鼓励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到2025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到350亿元以上。

5.会展业。

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导向,发展高端会展经济,形成以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为引领、现有优质展会为主体、重点产业展会为支撑的品牌会展经济。全面提升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功能,创新实体展线上展模式,建设云上展厅;建立会展业大数据中心,大力引进知名会展策划、主办、服务企业;支持银川建设现代化大型智能会展综合体,改造提升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市会展设施。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国际葡萄酒大赛、枸杞产业博览会、现代农业科技博览会、银川(国际)奶业暨农牧机械展览会、中卫云天大会、固原冷凉蔬菜节等会展品牌,争取创办中国肉类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展会和高端会议。

6.人力资源服务。

围绕服务先行区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九大重点产业、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精准专业人力资源服务。积极开展人力资源跨界合作,鼓励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高人力资本、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发展。依托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一批高水平中介服务机构,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对接、合作发展平台。推进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招聘、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劳务派遣等业态提质增效。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力度,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服务等项目。健全产教融合机制,推进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培养急需紧缺的技能型、工匠型、实用型人才,加快建设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研修培训,培养一批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7.节能环保服务。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鼓励发展碳资产管理、碳排放交易、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等减碳服务,规范发展环境监测和污染检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服务,培育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信用评价、绿色认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理赔等新兴服务。以高耗能行业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诊断、能耗在线监测、节能低碳认证等节能服务。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培育发展节水技术推广、水资源评价论证、合同节水管理、管网漏损管控、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等服务。建立排污权抵押贷款、租赁机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

(二)提质升级生活性服务业。

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丰富生活性服务供给,改善服务体验,培育和挖掘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加快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升级。

1.文化旅游业。

发挥宁夏入选多条黄河主题国家旅游线路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游、休闲度假等新业态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加快建设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黄河文化重要地标。培育科技型、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支持发展文创设计、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数字展馆等新业态,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改造提升沙坡头、沙湖、水洞沟、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等景区基础设施,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智慧化转型升级,丰富产品业态和文化内涵,打响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动感体验、长城遗址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中转站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分别达到7家和30家以上,争取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2.健康服务业。

围绕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和全民健康素质水平提升需求,重点发展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体育服务等。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建设全区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体化应用服务平台,建成运营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引进推广可穿戴健康监测、自助式健康检测、智能养老监护等数据应用设备。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开展治未病、养生、康复等多元化服务。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新模式,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服务,鼓励保险机构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健康管理中心等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护、养、学、研特色康体养生服务项目,推进健康服务与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完善体育场馆、运动训练基地、市民休闲公园、全民健身设施,大力发展集体育赛事、健身指导、技能培训、服务咨询等融合互通的体育产业新业态。

3.商贸流通业。

加快内外市场、城乡区域、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区域商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地域特色突出、商旅融合发展的大西北特色商贸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商圈引领带动作用,不断丰富拓展、挖掘提升各地各级中心商圈功能。推进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建设10个以上以特色美食、艺术文化、人文旅游、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特色商业街,培育10个以上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等多种业态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培育一批交易过100亿的大型批发市场、交易过50亿的中型批发市场、交易过10亿的区域批发市场,引进建设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西北全球消费品批零中心和西北酒水批零中心。鼓励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改造为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新型商贸载体,引导实体商贸企业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性消费场所转型。加快社区商业中心建设,持续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开设乡村便民连锁经营网点,培育乡镇商贸中心。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带动产供销协同发展。

4.居民和家庭服务业。

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居民和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家政服务产业园,搭建家庭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保洁、母婴护理、养老托育、康养护理、家电维修等家政服务,推动家政服务与智慧社区、养老抚育等融合发展。鼓励居民和家庭服务业跨界、协同发展,打造家院一体微机构,实现一站式服务。建设居民和家庭服务社区工作站,发展健康医疗、幼儿教育、生活服务等社区服务o2o模式,拓展“云社区、微生活”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逐步发展面向乡村尤其是中心集镇的居民和家庭服务。支持家政服务企业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发展。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强化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每年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500人次,推进持证上岗,完善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制度。

5.教育培训服务业。

围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社会教育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创新发展兴趣培训、特殊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互联网教育创新融合应用,鼓励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培训,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充分运用区内外高校优势资源,加快培养九大重点产业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提升教育服务先行区建设能力。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为社区群众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等兴趣培训。建设乡镇(街道)老年人学习场所,拓展老年教育服务功能。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康教一体教育。

6.房地产业。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以市场为主导,因城施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鼓励发展房地产规划设计、建材家居、家装等服务,规范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行为,提升行业精细化管理水平。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地产、健康养老地产等新业态,推进智慧住宅、智能家居和智能社区建设,加快完善宁夏互联网智慧房产服务平台,统一全区业务标准,整合行业信息,提升服务效能。引入专业化的生活设计和物业服务机构,推动高质量全流程改造和智慧化社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经纪、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培育多元化业态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适应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机制,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左右。

(三)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

围绕提供高附加值、满足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深化细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培育服务业新动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推动创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成中心、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特色软件基地,支持建设软件开源社区和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打造软件产业创新生态。推进政务、交通、水利等领域软件开发和利用,鼓励本地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协同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创新产品。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5g网络。建设运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扩容升级宁夏西部云基地和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培育云算力服务、数据流通、数据应用等延伸产业,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

2.检验检测认证。

围绕新材料、现代装备、电子信息、农副产品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涵盖产品质量、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体系。建设一批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联建共用,最大限度实现检测设备、试验场地、检验技术等资源共享。支持筹建国家葡萄酒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宁夏)、国家枸杞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宁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为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检验、计量、标准化等全链条服务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管理机构、企业等建设技术标准研究创新基地。

3.商务咨询服务。

围绕提升高端商务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法律服务、信用中介和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大力发展楼宇经济,重点培育一批金融楼、商务楼、专业服务楼、信息产业楼等总部楼宇。依托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大型供应链企业、贸易集成商、平台型贸易服务企业等来宁设立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支持银川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高端商务区。积极发展广告及品牌策划、营销、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鼓励具备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开展设备维护、修理和运营一体化服务,发展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

4.知识产权服务。

以提高知识产权服务和运用水平为核心,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载体,推动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化、专业化发展。加快市场化信息服务平台和运营机构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培训等各类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著作权登记平台,提高政策咨询、专利分析、预警、导航和战略指导能力。发挥知识产权专业机构的服务作用,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挖掘、保护、运用能力,推动设立区域知识产权法院。重视高价值专利挖掘和合理布局,利用专利导航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化等技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5.服务外包。

发挥现有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平台,承接国内外技术转移等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数字化应用等服务外包。加快服务外包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探索开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等外包业务。依托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建设数字化制造、互联网金融等功能性平台,发展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等产业离岸服务外包。开展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工作,支持银川市申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五、重点工程

(一)数字赋能工程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鼓励传统服务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全链条、全方位的塑造与重构。拓展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应用,加快现代物流、商务、供销、金融、科技咨询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推进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创新。推动信息技术赋能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养老、文体娱乐、商贸流通等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升服务消费可及性。以“智能 融合应用为重点,围绕就业、养老、社保、交通等领域,拓展互动体验、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数智化应用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民生服务。

专栏1  数字赋能工程

数字化转型行动。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实施一轮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场景应用行动。重点在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推进应用项目持续运维和迭代升级,培育10个标杆应用场景、100个示范应用场景、1000个城市应用场景。

工业互联网提升行动。推进宁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实施工业3d打印核心技术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建成使用100个以上企业级、10个以上行业级互联网平台。

数字贸易提升行动。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云上展厅、云上交易平台、会展业大数据服务中心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宁夏e外贸数字贸易平台功能。建设银川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及其跨境电商监管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

物流数智化行动。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专业服务平台,推进人、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无人驾驶、自动分拣、智能快(邮)件箱等智能设备和技术。

商贸数字化行动。加快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夜市等数字化改造,培育智慧商场、智慧超市、智慧餐厅、智慧市场等新零售业态,推进传统批发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双向融合。

供销数字化行动。打造“数字供销”全国示范区、建设运营供销“两网一平台”,建成1个自治区综合服务平台、10个县(区)运营中心、10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000个村级服务网点,“供销云”交易额突破150亿元。

(二)集聚发展工程

加快把各类服务业集聚区、集中区、功能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新载体、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推进自治区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各地立足服务业发展基础,积极创建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创自治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集聚区集中。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整合优化现有服务业集聚区,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充分发挥商品市场在流通中的枢纽节点作用,促进市场细分和划行归市,加快培育建设专业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交易市场群。

专栏2  集聚发展工程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行动。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县城和开发区,重点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等领域,新培育建设10个—15个自治区级、30个左右市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行动。推进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优产业、做大总量,择优培育5个左右特色鲜明、能级突出、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行动。围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企业共性需求,集群集约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检验检测、技术推广、数据处理、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新培育建设5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集聚区整合提升行动。对业态同质、同一管理运营单位的自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整合,推动功能优化、要素集中。

专业市场优化升级行动。按照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不同特点,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加快银川市公铁物流、空港物流、石嘴山市保税物流、中卫市公铁物流、吴忠市商贸物流、固原市冷链物流等物流专业市场建设,培育提升农副产品、大宗商品、家居装饰、建材、汽车、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散交易等商品市场。全区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达到100家左右。

小城镇服务业集聚行动。特色小城镇重点发展商贸农贸型、特色餐饮型、文化旅游型服务业,培育5个以上特色小城镇服务业集聚区。

(三)融合促进工程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原材料、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等行业大型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等前端服务环节延伸,向ag尊龙凯时集团的售后服务、产品回收利用等后端增值服务拓展。鼓励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ag尊龙凯时集团的业务范围,打造柔性化制造、智慧工厂等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服务产品化。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业态。推动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服务业实体经济的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及裂变,实现价值再造。

专栏3  融合促进工程

服务业 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运维管理等一体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供远程维修、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等在线服务,培育30个以上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试点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打造10个以上工业旅游体验基地。

服务业 农业融合发展行动。支持休闲农业与农业创客空间、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新,探索农产品定制化服务、会展农业等新业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达到100个,培育30个以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企业,打造10个以上乡村休闲体验基地。

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行动。培育“文化 ”“物流 ”“旅游 ”“健康 ”“体育 ”“金融 ”“供销 ”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四)消费扩容工程

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供给,提升消费满意度,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持续完善以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大型商场、社区(乡村)商业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消费设施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化消费生态,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加快发展城市消费、农村消费、信息消费、品牌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直播带货、微商等微经济,打造一批网红打卡餐饮、旅游等直播基地。深化放心消费建设,建设一批放心商圈、放心街区、放心商店。加快建设银川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建设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特色消费城市,扩大中高端品牌和服务消费供给。

专栏4  消费扩容工程

城市消费提升行动。以促进便利化消费为核心,提档升级新华街、正源街等6大地级市中心商圈,改造提升怀远夜市、鼓楼尚街等20条以上特色餐饮、文化旅游街区,优化建设30个以上大型商场、社区商业项目,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联动的城市消费商圈。

农村消费扩大行动。拓宽农村居民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层次,改造提升30个左右乡镇(村)和移民村农贸市场,推进农用汽车下乡,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构建超市进镇、连锁下乡、配送到村的农村市场体系。

信息消费促进行动。建设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消费领域应用,发展面向居家护理的智慧健康服务、面向便捷就医的在线医疗服务、面向学习培训的在线教育服务、面向利企便民的“互联网 政务服务”。挖掘“宅经济”发展潜力,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

品牌消费推动行动。引进一批知名品牌,增强品牌消费聚集效应。举办“早茶文化节”“枸杞饮食文化节”“大武口凉皮节”“滩羊美食文化节”等,培育一批连锁化、大众化餐饮企业。开展“宁夏优品全国行”,支持固原、吴忠、中卫等地建设特色产品外销窗口,拓展宁夏优品国内外大市场。

服务消费提质行动。围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家政等行业增加社会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互联网 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改善服务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

绿色消费引领行动。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和拆解处理体系,强化资源再生利用,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夜间经济升级行动。鼓励商圈、特色街区、旅游景区、文化休闲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延长夜间营业时间,丰富“夜游、夜娱、夜食、夜购”等消费业态。开展美食节、音乐节、啤酒节、展销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夜经济活动,打造一批餐饮集聚型、百姓生活型、文体消费型夜间经济集聚区。

假日消费拓展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及部门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开展特色促消费活动;引导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开发“文博奇妙夜”、文艺演出等夜间体验项目,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

(五)品牌提升工程

引导服务业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有特色、有优势的区域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提升“宁夏服务”美誉度。持续开展“宁夏老字号”“宁夏优品”等品牌宣传推广和评选活动,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扩大商标注册量,培育高知名度商标。建立和完善市场主导、顾客满意、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的品牌评价、发布机制。完善品牌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打击侵犯商标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专栏5  品牌提升工程

区域品牌创建行动。围绕文化旅游、特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重点打好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大“宁夏枸杞宴”“吴忠早茶”“固原土豆宴”“黄渠桥羊羔肉”“大武口凉皮宴”等餐饮品牌宣传;持续打造“珍硒石嘴山”“禾美永宁”“大美同心”“原州源味”“云耕彭阳”等区域电商公共品牌。

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持续开展“宁夏老字号”“宁夏优品”认定、宣传和推广,支持“供销壹号”等行业品牌创建,培育30个以上特色浓、信誉高、竞争力强的品牌。支持我区服务企业参与认定驰名商标、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打造区域品牌、创建“中华老字号”等品牌活动。

服务品牌创建行动。支持各地立足自身特色,打造辨识度高、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优势服务品牌,持续提升“购在银川”“吃在吴忠”“游在石嘴山(工业旅游)、固原(生态旅游)、中卫(沙漠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引领和示范效应的家政服务知名品牌。

(六)标准引领工程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趋势,围绕文化旅游、信息技术、检验检测、商贸、物流、养老、家政等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制定具有宁夏特色优势的服务业标准,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制定相结合、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促进标准实施应用,鼓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标准化应用,推动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鼓励标准制定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评估、评价。

专栏6  标准引领工程

生活性服务标准提质行动。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为主旨,完善社区服务、物业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制修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15项以上。

生产性服务标准提升行动。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建立和完善覆盖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制修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15项以上。

试点示范引领行动。开展国家和自治区标准化试点,力争获批3个国家标准化试点,推进30个自治区标准化试点建设,培育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以点带面,积极推广有益经验、模式,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七)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服务业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社会信用好的领航型企业、小巨人型企业、龙头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引导工业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面向行业社会提供生产性服务。聚焦批零住餐、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围绕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力和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服务业细分市场,扶持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企业。支持大中小微型企业分工协作、上下游配套、融通发展。

专栏7  企业培育工程

亿元以上企业培育行动。梯次培育发展一批领航型、小巨人型、龙头型服务业企业,力争新增年营业收入(销售额)过100亿元企业1个、过30亿元企业5个、过1亿元企业100个左右。

平台型企业培育行动。扶持一批平台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区域性服务、名优特产品销售类特色化平台,发展专业交易类、大宗产品类等专业性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平台经济,突破地域限制,拓展服务半径。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聚焦电子信息技术、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节能环保等高技术领域,孵化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主辅分离行动。鼓励具备较全产业链的工业企业将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销售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非核心业务从其主营业务中分离出来,成立服务业企业;鼓励大型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建筑咨询、监理、设计等业务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法人单位。新增主辅分离的服务业企业50个以上。

“个转企”行动。对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个体工商户和产业活动单位,鼓励转化为法人企业。针对“个转企”探索提供会计、统计中介等政府代办服务。新增“个转企”50个左右。

(一)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实施规划的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做好行业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和配套措施完善工作,抓好规划落地。各市、县(区)要进一步健全服务业工作机制,凝聚合力、统筹推进,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有力有序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二)完善规划政策保障。

加强各类政策的统筹协调,用足用好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打好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产业、投资、价格、人才等政策组合拳,发挥叠加效应,提升政策精准性、协同性和落地性。统筹服务业各行业专项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储备,增强政策调控能力,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放宽行业准入限制。

严格落实“非禁即入”“竞争中性”,破除服务业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环境。放宽对市场主体投资经营活动的资质、股比、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营业场所、经营范围等要求,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更多的服务业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取消和调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审批项目,合理区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等行业中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业务,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动由政府单一提供、直接提供的方式,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化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维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五)强化统计监测服务。

进一步明确统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完善符合服务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新型统计制度,探索建立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服务业企业(单位)入规上限、重点行业和重点地方服务业统计工作,形成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

(六)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着力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力量专业化监督作用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政策解读:《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图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地图